亢奋,还是焦虑?全球经济危机最为肆虑的2008-2009年,也是中国抄底呼声最高的时候。 其中,一种高亢的声音似乎未被充分关注:7月22日,中组部和科技部召开依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会议,要求“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加紧实施”,计划在未来5到10年内吸引千名左右海外高层次人才(包括外籍人才)入华,进驻国家科技系统、国资委大型国企、国家金融部门、国家各大创业园区等重要岗位。 “这也许是改变中国在全球“人才贸易”中巨大逆差的一个开始。”7月25日,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著有《人才战争》一书的王耀辉对记者说,这是中国建国以来“国家猎头”最大规模的一次出动。 此时此刻,全球金融危机余波未了,抛出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中国,成为全球以及中国人自己的最大想象。由此开始跃跃欲试的中国猎头,成为华尔街和硅谷的一道景观。 2008年下半年以来,华尔街街头数度迎来中国上海、无锡、辽宁等地政府牵头组织的金融、科技人才招聘团。王耀辉在与上海市人事局沟通后说,甚至上海市政府从欧美运回来的简历“都重达300多斤”。2008年12月5日,《华尔街日报》以忧虑地口吻发表评论说,“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向海外输送其最优秀、最聪明的人才,而现在轮到中国从华尔街吸收专业人才了。” 中国“磁力” 无庸置疑的是,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正在推动中国在全球“人才磁力”的上升。 作为中国首批参与全球竞争并在此轮全球经济调整中逆势增长的中国企业之一,中兴通讯(000063,SZ)的人力资源部门在接受本报采访时透露,截至今年7月,中兴从海外引进了高层次人才500多人,分别来自德国、美国、法国、印度、英国、澳大利亚、瑞典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承担了营销、客户服务、工程技术、研发等各个领域的工作。 这500人中有约75%目前在海外工作,其中,已进入包括国际区总、国家总代表等职位管理层的外籍员工目前约有20人。 中兴相关人士说,他们中有些是早年留学海外并服务于海外企业的留学人员,这部分人目前已成为中兴海外攻城略地的主力;有些是中兴海外业务拓展后引入的外籍行业领军管理人才,他们的加入是为中兴海外本土化的重要风向标;另外,亦有部分是当年从中兴出走至海外大型企业,在中兴崛起后又重新回流的旧部。例如,目前出任中兴通讯高级副总裁的陈杰早在1989年至1992年间就服务于中兴前身——中兴半导体有限公司,担任开发部主任;1995年至 1999年,其出任美国AT&T贝尔实验室任高级研究员和研究部总经理;后又被中兴在美国“回购”。 具有华尔街背景的 猎头公司——罗盛咨询大中华区总经理程原说,像陈杰这样类似经历和背景的“回流”人才正在呈上升之势。 “过去的思维是直接引入一个外籍CEO,但是现在中国企业会强调,这些人才要对中国国情有一定了解,尤其是要能够利用和整合中国和全球资源,对政治和中国的环境有敏感度。”程原说,从罗盛公司接手的案例看,“此前回来并取得成功的领军人物都必须具备这样的素质”。 中兴通讯回复本报关于“国际高层次人才”的界定标准时,亦着重指出,除了满足“十分熟悉国际通信相关领域和规则”、“曾在国际知名企业或机构担任高级职务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跨文化沟通能力”等常用条件外,公司还要求“其国际化运作经验能与中兴通讯现有团队形成紧密互补”。而照此标准按图索骥,事实上为中国早年散落海外的留学人员提供了一个好舞台。
|